查看原文
其他

《当代青年研究》2023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思海社会学 思海社会学 2024-02-05

2023年第1期 总第382期


目录

01

学习贯彻习近平《论党的青年工作》

重要精神圆桌笔谈

三个“共同体”与当代中国青年的有机秩序观(黄志辉)

以大历史观增强时代新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李蕉 郭壮)

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何畏)

论高校思政课与党的青年工作(王雪超)

02

青年文化

课堂之外的职校生 : 对底层子弟“混日子”文化的再思考(宋鑫淼)

“自然脸”还是“网红脸”: 整容女性的象征性边界实践(朱舒婕 林心婕)

03

青年婚恋

结婚还是分手?流动青年同居者的关系转变研究(张亮)

以休闲之名 : “相亲剧本杀”中的青年择偶实践(程晓莉 詹行 赵旺来 董乔生)

城市单身青年恋综“上头”的逻辑与影响(田雪青 王毓川 张晨明)

04

青年健康

青年人的日常“上火”经验 :基于身体感的视角(郑艳姬)

互联网使用与青年群体的身心健康 :人际交往与网络依赖的中介效应分析(郭小弦 张岍)

05

青年观察

音乐“网抑云”:青年圈群抑郁话语的符号表征和互动策略(丁雅婷 伍麟)

家庭背景如何影响青少年数字技能 ? ——基于家庭资本投入的解释(朱晓文 任围)


摘要


课堂之外的职校生 : 

对底层子弟“混日子”文化的再思考


宋鑫淼


近年来,学界在底层子弟“反学校文化”的学术传统之外提出了迈向积极青少年文化研究的倡议。基于在两所职业院校的田野调查,文章比较了职校生在课堂上的“混日子”行为和在课堂之外的“不混”努力,剖析这一看似矛盾的行为背后所隐藏的动机和价值观。研究发现,职校生的“混日子”行为是在特定场景下产生的消极抵抗和习得性无助,而非该群体内在品质的文化表现。职校生在专业社团和工作场所等课堂之外的场域中有着诸多积极的尝试,突显出他们对自立自强、互帮互助等道德价值的追求和认同。文章所采用的多场景、沟通式和多元价值的理论框架有助于社会重新认识和理解职校生复杂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自然脸”还是“网红脸”: 

整容女性的象征性边界实践


朱舒婕 林心婕


文章以青年女性整容过程中的身体实践为研究对象,在传统父权和女性主义相互协商的时代背景下,聚焦青年女性如何处理和回应以上两种性别文化对女性身体要求的张力。研究发现,整容女性使用了“符合科学的标准”“适当的整容次数”“不是整容的整容”三种文化策略,来进行象征性的划界实践,最终区隔出“自然脸”和“网红脸”两种取向。通过指认“网红脸”是父权文化的产物,整容女性经由“自然脸”得以归属于想象中的、具有反抗性的身体。然而,这种以身体实践的方式所达成的对于传统性别规范的破除与自我认同的重建,最终却造成了整容女性新的自我分裂。她们借由划界工作所获得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她们的实践为我们进一步思考女性自我“赋权”的理论提供了本土化的经验。



结婚还是分手? 

流动青年同居者的关系转变研究


张亮


未婚同居正在成为年轻人择偶过程的一部分,同居是否会走向婚姻,哪些因素会促进或阻碍同居走向婚姻,成为家庭行为研究的新议题。文章利用 95 位“90后”乡城流动青年同居者的回溯性和追踪性访谈资料,对同居向婚姻或是分手转变过程中的关键因素进行了探索性分析。研究发现,经济因素即男方家庭的婚姻支付能力对婚姻的形成仍然是最重要的;个体化进程和对婚姻情感基础的强调,使同居关系质量也成为关系转变的关键因素,尽管它对结婚和分手结果的影响强度是不同的;同居关系本身的一些特征也可能影响到同居结果,地域异质性是进入婚姻的一个重要障碍,而同居中的怀孕则会加速向婚姻的转变。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同居关系的转变,为分析当今年轻人的婚姻形成提供了新的解释因素。



以休闲之名 : 

“相亲剧本杀”中的青年择偶实践


程晓莉 詹行 赵旺来 董乔生


在情感消费视角下对时下流行的“相亲剧本杀”活动进行考察发现,该消费实践呈现出“自目的性”的特征,身份虚拟的游戏形式和沉浸体验使青年暂时性地从现实情境中抽离,相似的择偶困境激发参与者彼此的情感共振,为参与者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然而,由于青年人“兴趣投”与“经济婚”并存的择偶需求,以及“加速识”与“安全爱”拉扯的择偶焦虑,导致活动中的短暂欢愉和浅层情感联结难以发展为长远稳定的亲密关系,活动的相亲成功率并不高。



城市单身青年恋综“上头”的逻辑与影响


田雪青 王毓川 张晨明


恋综“上头”现象既是当下城市单身青年情感满足的代偿机制多元化的一种表现,也折射出青年人对理想化恋爱关系模式的渴望。恋综节目之所以能吸引青年人,深层逻辑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满足了在亲密关系理性化的背景下青年人期待理想化情感的需求,为青年人提供了情感代偿的体验;二是通过强化暂时性的脱嵌体验、模糊虚拟与真实的边界,让青年人获得主位控制感和实践感。对于青年人的现实婚恋实践来说,恋综“上头”既是一种情感赋能,又是一种现实消解的力量,需要个人、媒介和国家各个层面的对话、反思和责任担当。



青年人的日常“上火”经验 :

基于身体感的视角


郑艳姬


在身体感的研究视角下,关注青年群体日常生活经验与“上火”身体感的连接,重点探讨青年人关于“上火”的身体感受、意义赋予、健康重建等,厘清了“上火”如何植根于青年群体的日常生活,成为丰富身体经验,应对生活琐碎、压力及社会风险的代名词。研究表明,现代情境下以“上火”为代表的传统医学身体感不仅补充了青年群体在主流生物医学背景中对身体与疾病认知的完整性,也经由主体对“上火”身体感的内化而建构起了新的社会意涵,成为抵御社会生活对生理与心理冲击的独特缓冲地带,在个体生命经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互联网使用与青年群体的身心健康 :

人际交往与网络依赖的中介效应分析


郭小弦 张岍


文章关注了互联网使用状况与青年群体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总体能够提升青年群体的健康水平,对其身心健康产生积极正向的影响。进一步的中介效应分析显示,互联网使用对青年群体身心健康的影响部分通过对现实人际交往改变以及网络依赖程度两条路径来实现。一方面,互联网的使用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改善人际关系,对青年群体的身心健康产生积极作用;另一方面,频繁的互联网使用也会导致网络依赖程度增强,造成网络成瘾、迷失现实等不良的互联网使用后果,从而对青年群体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研究总体支持了互联网使用的积极效应论,即互联网使用对青年群体的总体影响利大于弊,但仍然需要警惕不良的互联网使用习惯,从而更好地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避免消极作用带来的负面影响。



音乐“网抑云”:

青年圈群抑郁话语的符号表征和互动策略


丁雅婷 伍麟


音乐社交媒体拓展了人们关于抑郁的话语表达空间,催生青年“网抑云”亚文化圈群并引发新一轮抑郁污名现象。分析网抑云圈群有助于了解青年对抑郁的公开表述与互动状况,为互联网情绪治理提供借鉴意义。基于网易云 170 个抑郁歌单和 20374 条歌单评论进行文本挖掘与情感分析,探讨网抑云圈群的话语表征及互动策略。研究发现,网抑云语言形式多样,除了“矫情的‘伤痛文学’”,还具有自我聚焦式抑郁展示、自我验证式抑郁建构及娱乐性抑郁异化等特点。圈友互动主要包含点赞与回复,呈现消极偏好与仪式互动等策略特点。尊重青年群体心理规律,正确引导互联网圈群,是规范网抑云的新方向。



家庭背景如何影响青少年数字技能 ? 

——基于家庭资本投入的解释


朱晓文 任围


数字技能是青少年应对数字时代挑战的核心能力之一,目前相关实证研究较为缺乏。基于 1120 份中学生问卷调查数据,描绘青少年数字技能现状,并在经典的资本理论视角下分析青少年数字技能的阶层差异及形成机制。研究发现,在各类技能中,青少年创造性技能的得分最低;青少年数字技能存在显著的阶层差异,高阶层家庭的孩子更具优势;家庭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投入是青少年数字技能形成分层的重要中介机制,且文化资本的中介效应更显著。在家庭、学校、社区等不同场域投入相应资本,帮助低阶层青少年提升数字技能,是弥合数字鸿沟、构建包容型数字社会的有效途径之一。



《当代青年研究》创刊于1981年,是全国最早有公开出版刊号的青年研究学术期刊,目前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办。多年来,以学术性、前瞻性面对读者,伴随着中国青年研究历程,凝聚了一大批著名专家学者,扶持了一大批社科新人,成为当代中国青年研究的坚实阵地和重要平台。编辑部长期以来注重学术创新,大胆开展学术讨论,始终保持刊物百家争鸣的学术风格,不断提高刊物与时俱进的学术品位。编辑部根据新时代的新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关于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意见,习近平《论党的青年工作》精神为指导,明确“服务青年、学科交叉、中国特色”三大定位,不断提高办刊的政治水平和学术水平。


投稿链接:

https://qing.cbpt.cnki.net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当代青年研究》2023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思海社会学 思海社会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